尽管一些小程序、科普文章对许多垃圾类型进行了细分,但落实到生活中,人们处理垃圾还是会面临一些问题。中青校媒调查发现,59.0%的受访大学生认为处理垃圾很麻烦,68.7%的大学生所在社区没有相应的垃圾桶配置,63.0%的大学生认为身边人垃圾分类意识不高,57.9%的大学生认为需要时间适应垃圾分类。
同济大学的吴廷炜遇到的第一个问题,是频频错过投放时间。垃圾站有固定的投放垃圾时间,如果赶上有课,宿舍里专门放置可回收垃圾的桶,就只能再勉强“坚持”一天。垃圾分类实行以后,点外卖也有了“后顾之忧”。如果剩下食物,要和包装分开处理。有些包装清洗后可以作为可回收物处置,但几乎没人会洗餐盒。
住在上海的大二学生张甜甜一度感到不适应。垃圾回收不仅要定时定点,还有人工监督,有时监督员还要打开垃圾袋查看,让他担心自己的隐私会被侵犯。
卫生安全问题也曾引发张甜甜的顾虑。每次投放湿垃圾时,都需要打开塑料袋,把垃圾扔进湿垃圾桶,再把塑料袋扔进干垃圾桶,“这样不仅麻烦,有时候还可能会弄脏手。”好在后来社区在垃圾投放点旁边安装了水龙头,倒完垃圾就能及时洗手,打消了张甜甜的顾虑。
47.2%大学生自发加入推广队伍
虽然还没有完全适应垃圾分类,但大学生对待这件事大都很用心。中青校媒调查发现,86.1%的大学生会有意识地学习垃圾分类知识,44.6%的大学生能够严格执行垃圾分类标准,47.2%的大学生主动向身边人传递相关知识。
许多大学生能够意识到垃圾分类对于环境保护的必要性。大连理工大学环境学院博士生导师李爱民告诉中青报中青网记者,实施垃圾分类后,原本难以回收的垃圾可以通过不同的处理方式进行回收利用。“比如厨余垃圾可制成有机肥、甲烷等。”而有害垃圾的分类处理,则避免了垃圾混合处理时可能导致的地表水污染和土壤污染。
“实施垃圾分类是很好的保护环境手段。从社会、工业和产业的角度来看,垃圾分类对终端处理是很有好处的。”科班出身的吴廷炜不仅十分支持垃圾分类的实施,还曾参与同济大学包括教学区在内的多个区域的垃圾分类方案制定。
“大学生执行垃圾分类条例的成效应该较其他群体更为明显。”李爱民认为,大学生在自身做好垃圾分类的同时,应主动加入到垃圾分类的宣传和推广中。
家住张家港市的大二学生吴奕蕾对当地垃圾分类条例的实施充满期待。在垃圾分类正式开始实施之前,她所在的社区就已经通过手机短信、推送、广告墙滚动投屏、科普手册等形式展开宣传。“垃圾箱旁边设置二维码,每次正确分类投放垃圾之后,居民都可以得到相应的‘红包’奖励。”这种模式让吴奕蕾觉得新鲜。
泸州公交驶员赵运华 8月27日,泸州女大学生小婷不小心将钱包遗失,里面装有生活...
“今年还在招聘的企业一定是优秀的企业,而且,他们还适当减少了一些招聘环节,...
近日,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公布了2018年国际学生评估项目(PISA2018)测试结...
新华社长沙8月27日电(记者袁汝婷)新学年即将到来,校外培训机构成为许多家长、学...
春回大地,万象更新。经过艰苦奋战,目前国内疫情防控形势持续向好。在这场看不...
中新社上海12月12日电 (记者陈静)上海自贸区临港新片区产、教、城融合新发展论坛...
张俐,江西省南昌市启音学校校长,18岁毕业后自愿从事特教工作,至今已33年。作...
中新网8月27日电 VIPKID教育研究院今日发布《2019年上学期小学托福测评大数据报...
初冬的早晨,太阳总是懒洋洋的,都六点了,才稍许往田间地头洒了点光。在杭州淳...
“非常幸运我能和你配型成功,我希望你重获新生后,继续你的学业,实现心中的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