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驻外记者实地探访:突破垃圾分类难点有哪些国际经验可借鉴?
新华社北京7月3日电 题:新华社驻外记者实地探访:突破垃圾分类难点有哪些国际经验可借鉴?
新华社“新华视点”记者
近日,垃圾分类成为社会热点话题。在我国十几年的推行过程中,不愿分、不会分、不能有效回收等问题让垃圾分类难以真正落地。新华社驻日本、德国、新西兰等地的记者实地探访,寻找这些国家在解决上述问题时值得借鉴的经验。
日本:如何打造垃圾分类“最严格”标准?
上海市民最近很操心:湿面膜是干垃圾还是湿垃圾?奶茶中的珍珠、杯子、杯盖分别属于什么垃圾?而在日本,这样的“灵魂拷问”早已融入民众生活日常。
日本是世界上垃圾分类要求最严格的国家之一,但也并非一蹴而就,而是经过了几十年的努力。
20世纪50年代后,日本进入经济高速增长期。这一阶段,日本的家庭垃圾主要根据是否能焚烧分为不燃垃圾和可燃垃圾。进入20世纪90年代,随着再利用越来越受到重视以及填埋空间的减少,减少垃圾产生量日益受到重视,垃圾分类也增加了更多品类。
如今,日本垃圾分类越发细致、复杂。以东京都涩谷区为例,家庭垃圾被分为可燃垃圾、不可燃垃圾、资源垃圾和大件垃圾四大类,各大类继续细分,例如资源垃圾分为矿泉水瓶、玻璃瓶、纸、铝罐、铁罐等。而且,每种垃圾要按规定时间放在指定地方,丢弃大件物品还需另付费用。如果未按规定分类或未在指定时间投放垃圾,垃圾将会被退回。
不仅东京这样的大城市,在小城市甚至农村地区,垃圾分类一样有条不紊,甚至更为复杂。记者曾走访的德岛县上胜町,在日本以垃圾分类细致而著称,2016年的分类高达51种。
日本垃圾分类的历史是法制不断完善的过程。从1900年的《污物清扫法》到1954的《清扫法》,再到1970年的《废弃物处理法》,2000年的《循环性社会形成推进基本法》,法律经过了多次修订。
日本政府认为,为解决废弃物回收问题,需要摆脱“大量生产、大量消费和大量废弃型”的经济社会,建设环境负荷小的“循环型社会”。《循环性社会形成推进基本法》中提出,要减少废弃物的产生,促进资源的循环利用,还规定了减少产生、再利用、再生利用、回收热量、适当处理等的优先顺序,从而实现了减少原料、重新利用、物品回收的法制化。
日本的垃圾分类从娃娃抓起。记者了解到,日本小学四五年级就专门开设了学习垃圾分类的课程,日常生活中一些未按规定分类的垃圾会被拍照,在学校作为反面教材使用。
中新经纬客户端7月25日电 (董文博)工资从来都是备受关注的热门话题。日前,人社...
央广网北京5月31日消息(记者张佳琪)世园会开园一个月以来,交通运行总体平稳。记...
新京报讯(记者 王卡拉) 近日,四川发现II型疫苗衍生脊灰病毒引起业界关注。7月12...
近日,据央视报道,法国巴黎一环保官员表示,在巴黎的非饮用水,如用于清洁街道...
“大暑”撞“中伏” 申城刚刚拉响今年首个高温黄 色预警信号 新民晚报讯(记者 马...
中新网南京4月15日电 (徐珊珊 通讯员 何雨田)14日,在江苏省人民医院远程医疗会...
中新网6月27日电 据山东人民检察院官方微信消息,近日,山东省荣城市人民检察院...
2019年8月14日,在王府井百货大楼地下二层,市民在场景沉浸式体验空间“和平局”...
据报道,包括“鸟类大熊猫”东方白鹳在内的野生动物有望得到更好的保护。26日,...
“助盲行智能眼镜”工程样机产品及佩戴效果图。十七所/供图 中新网北京5月28日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