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中国这个庞大的经济体同时遭遇“复工难”和“用工荒”两大难题。在此背景下,一些暂时难以复工的中小企业将员工以共享模式进行短期人力输出,掀起一波“共享员工潮”,以期解决接收方的“用工荒”难题和缓解输出方“复工难”的经济压力。
但共享员工潮背后仍有诸多问题待解,比如接收方能支付多高的成本?共享员工审批流程快慢?如果共享的员工想转正,接收方怎么想,是否会对出借方造成新的员工流失?双方有着怎样的“君子协议”?
多地政府发起“抢人大战”
头部企业尝鲜“共享员工”
随着新冠肺炎疫情日趋稳定,“复工”正在成为中国这个庞大经济体的当务之急。在率先行动起来的长三角、珠三角等经济重镇,“用工荒”比往年来得更加剧烈。在多地封路的背景下,不少地方都派出了专车、专列甚至专机接回滞留在老家的企业员工。
以浙江义乌为例,据不完全统计,从2月16日至2月21日,已返程的“义乌号”就业大巴261辆,接回员工9184名;到达火车专列3列,分别是安徽阜阳、江西南昌、云南昆明,接回员工2541名。另外,义乌还开通贵阳北义乌G4134、怀化南义乌G4132专列,接送员工返回岗位。这些做法对于东部省份的经济强市、强县来说,已经成为“标准操作”。
各地政府频频出手背后,是企业紧绷的用人需求。浙江金华的一家玩具企业总经理日前告诉新京报记者,公司七十多名员工中,仅有来自本地的五六人返岗。西部省份尚未通畅的交通,仍将大多数员工隔绝在本地。即便是联想集团这样的大企业,员工回岗率也仅有50%左右,无法实现满负荷生产。与此同时,也有餐饮、零售等行业的许多企业,因为人流聚集的属性而无法正常复工,员工即使回到工作地,也面临无事可做的窘境,甚至失业的风险。
在这种情况下,盒马鲜生、联想集团、苏宁等企业推出的“共享员工”尝试引起了市场的注意:通过为暂时不能复工的企业商户员工提供短期工作机会,既能在紧张的“用工荒”中迅速获得自身需要的劳动力,也为其他企业和员工提供了渡过难关的机会。不过,作为一种全新的尝试,它的落地或许也并没有那么容易。
“疫情再难,经济也要流动起来”
对于输出方可能存在法务问题
“中小企业不能垮,尤其一些不具备防疫抗毒能力的小工厂,强行开工风险太大,采取共享员工的办法,就是为了帮助他们撑过去。疫情再难,经济也要流动起来。”一位联想集团内部人士告诉新京报记者,“中小企业主可以让员工先来联想干一段,保存实力和队伍,扛过这一段,再谋未来。”
在移动互联网的迅速发展的技术浪潮下,专注于音频内容制作与传播的平台快速升温...
11月30日,中国人民大学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发布的《2019-2020年中国宏观经济报...
行至年终,作为“六稳”之首的稳就业再发力,加强版促就业政策落地在即。《经济...
中新网海口12月20日电 (记者 洪坚鹏)19日,在海南举行的2019中国游戏产业年会上...
中新社济南9月25日电 题:山东新旧动能转换全面起势 朝既定目标“快马加鞭” 作...
2019年,对于中国游戏产业来说,依然充满挑战和机遇。经过长期高速发展,我国游...
中新网客户端1月17日电(李金磊)1月17日,国家统计局局长宁吉在新闻发布会上说,2...
近期在北京的超市里,黄瓜已经接近五元一斤了。在我国最重要的一个蔬菜种植基地...
新华社上海8月30日电(记者杜康)长三角正在加快筹建“一张图”“一张网”,推进绿...
9月17日,在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行的中国邮政业改革发展成效发布会上,国家邮政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