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筋转不动?大脑累了怎么办?能不能像给手机充电那样给大脑充电?尽管这听起来像是科幻小说里的奇谈怪论,但认知神经科学家却正在一本正经地探讨这个想法的可行性给大脑“充电”的经颅电刺激技术正在研究界崭露头角。
经颅电刺激通过外置电源和放置在头皮表面的电极,可以对人脑施加微弱的直流、交流或者随机强度的电刺激,最大电流强度通常在12毫安,单次刺激时间一般小于30分钟。
我国科学家经过研究论证了刺激前评估的必要性,建立了一个易于使用的刺激前筛查流程,有助于推进经颅电刺激标准化流程的制定,预防经颅电刺激的滥用。这项研究论文近日作为封底内页故事发表在《先进科学》上。
或以“隔山打牛”方式发挥效应
记者查询相关论文得知,经颅电刺激是一种非侵入性神经刺激技术,它通过电极将特定的低强度电流作用于特定脑区,达到调节大脑皮层神经活动的目的。研究表明,经颅电刺激技术对于脑损伤的恢复、情绪调节、增强认知能力等具有调控作用。
那么,经颅电刺激究竟是如何发挥效应的呢?
“经颅电刺激技术在发展之初有一些简单粗暴的假设。比如,正极刺激会引起电极下皮层兴奋性的提高,提升相应的认知功能,而负极刺激会引起电极下皮层兴奋性的减弱,降低相应的认知功能。早期的经颅电刺激研究通常聚焦运动皮层和运动功能,研究结果基本支持这个假设。然而,当人们将电刺激作用于高级皮层区域时,这个假设时而成立,时而不成立,难以琢磨。”该论文的第一作者、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副研究员杨立状说。
随着对大脑功能网络的研究,人们意识到认知功能依赖于神经网络的协同,而非局部的神经。因此,电刺激产生的效应可能是通过“隔山打牛”的方式来实现的。
“我们之前的研究发现,电刺激降低成瘾者对成瘾物质的渴求主要源于调节前额叶和海马旁回之间的功能耦合。现在,领域内大多数研究者已经开始抛弃简单粗暴的皮层局部兴奋性改变假设,拥抱电刺激效应的网络机制假设。”杨立状说。
电刺激效果似乎因人而异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研究发现,经颅电刺激效应存在巨大的个体差异。
杨立状等人的论文中这样描述:“神经刺激技术,尤其是经颅直流电刺激,由于其潜在的临床价值和低成本而变得非常流行。尽管经颅直流电刺激易于操作,但要获得一致的结果并非易事,因为效果在不同人之间都存在显著差异。”
近几日,人脸识别和支付安全的热度居高不下,从国外烧到国内。据外媒报道,美国...
中新社北京4月7日电 (记者 周音)中国旅游研究院(文化和旅游部数据中心)7日披露,...
谢菲尔德大学发表在《自然通讯》上的一项新研究表明,从南极冰川排出的地表融水...
“图像超清晰,运动员脸上表情的细微之处都看得一清二楚,信号很流畅,首秀竟然...
10院士共同启动“2019北京网络安全大会” 8月21日9时10分,我国10位两院院士与中...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14日在京举行2020年春节联欢晚会创新应用启动仪式,将利用5G、8...
近日,两件与人工智能技术应用有关事件引发社会广泛关注。第一件是一款视频编辑...
进入显生宙以来,地球一共发生过5次全球性大规模集群灭绝事件。其中,发生在4亿...
全球首创无人驾驶电动重卡首秀、国内首个大规模无人驾驶体验...
1月10日,中国科协评选出2019年度“中国生命科学十大进展”,发表于顶级期刊并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