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优秀案例六:四川凉山:彝族火把节推动非遗与旅游融合发展
今天的“彝族火把节”,不再局限于单一形态,城市与乡村广泛互动,文化与旅游深度互融,节日形态更加丰富多样,成为展示地方文化资源的窗口,拉动地方经济的强力引擎,撬动文化旅游产业的支点,每年吸引大量游客前来游玩体验,带来了丰厚的旅游收入,带动了大批贫困群众就业增收。
优秀案例七:陕西韩城:让非遗在景区发展中绽放魅力
地处黄河西岸的陕西韩城,文物古迹荟萃,素有“关中文物最韩城”“文史之乡”的美名。司马迁和《史记》是韩城的“文脉”与“魂”。近年来,韩城深入挖掘史记和司马迁文化的精深内涵,运用传统仪轨和现代媒体相融相汇的手段,展现以司马迁和史记文化为代表的千年古城的独特魅力,着力打造区域性中心城市的精神标识和文化坐标。
优秀案例八:湖北十堰:“郧西七夕”将非遗与旅游深度融合
作为“七夕文化源地”的郧西,以传承弘扬中华优秀文化为己任,深度开发七夕文化。自2010年起连续举办9年的七夕文化旅游节,已成为全员参与、全民共享的文化旅游盛会。“郧西七夕”将非遗与旅游深度融合发展,对精准扶贫、乡村振兴、产业发展等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优秀案例九:贵州凯里:非遗与旅游融合推动麻塘精准扶贫
麻塘是上世纪80年代贵州省人民政府确定的首批民族文化旅游村寨之一。三十多年来,麻塘以革家人独特的服饰、蜡染、踩亲舞等生态文化为主题发展旅游业,走出了“非遗+旅游”的乡村振兴之路。统计显示,麻塘年均旅游收入100余万元,人均年旅游收入5000余元。
优秀案例十:浙江东沙:非遗让古渔镇焕发新活力
浙江东沙古渔镇,丰盛的海产和繁荣的商贸积淀了独特的海洋文化。该镇域内保护传承的县级以上非遗名录30余项。通过将展演活动常态化、非遗店铺一体化、主题活动特色化、非遗联展品牌化,使渔绳结、布袋木偶戏、渔民画等非物质文化遗产重获一片生存的土壤,古老的小镇焕发新的活力。
为贯彻落实党中央关于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的战略部署,更好地指导非遗与旅游融合发展,并提供实践支持和决策参考,“2019非遗与旅游融合优秀案例征集展示”活动于4月15日启动。经过各省文化和旅游厅(局)主管部门的推荐以及有关单位自荐,本次活动共征集到150个候选案例。经文化和旅游领域的专家学者评定,最终遴选出十个优秀案例。
据了解,展示活动旨在厚植文旅融合时代新风,深入促进非遗旅游传播工作,发挥先进典型的示范带头作用,开拓文旅融合的新思路,促使非遗获得传承创新的新动力,积极有效地促进非遗与旅游融合发展。

随着高校毕业季和暑期来临,毕业生办理户口迁入迁出,以及市民出行出游增多,户...
中新网福州4月5日电 (闫旭)记者5日从福建省武夷山市相关部门获悉,自2020年4月8...
原标题:我省三景区入围三项榜单 日前,中国社会科学院财经战略研究院和美团点评...
乌兰察布8月17日电 (记者 张林虎)17日,主题为“亮丽内蒙古幸福那达慕”的内蒙古...
天津北方网讯:暑期,以学生为代表的年轻群体成为出境游市场的绝对主力。他们对...
中国网9月17日讯 中秋、国庆假期将至,中国驻阿联酋使领馆提醒赴阿旅游的中国公...
中国驻老挝大使馆的消息,当地时间8月19号下午15时30分,,一辆载有中国游客的旅...
中国网8月1日讯 7月31日,原本只是个看似平常的夏日,全国上下经过连日的高温蒸...
暑期余额不足,补习班刷遍了,兴趣班上够了,不少家长开始请年假带孩子在开学前...
中国网12月26日讯 24日,文化和旅游部第四季度例行新闻发布会,盘点2019年文化和...